零售逻辑线人运营月销千万经销商靠什么跑出新增长?
发布时间:2025-08-12 23:36:03 次浏览
零食折扣风起云涌、会员仓储重塑认知、自有品牌轮番上阵、终端低价厮杀、玩法翻新不断。看似热闹非凡,但对不少经销商而言,
“库存该压还压,回款该慢还慢,我们这些中间商快被拖垮了。”一位做了15年酒水代理的经销商如是说。
然而,在同样的市场环境里,另一批经销商却走出了完全不同的轨迹:有酒水经销商在得物平台单月卖出2000单,复购率超过30%;有奶粉经销商用两人团队撑起公司近七成的GMV;还有美妆个护类经销商入驻得物后仅靠1个运营,月销6万单、成交1100万。
这绝非仅仅是“换个渠道卖货”那么简单。深究其因,是这些先行者悄然将生意的底层逻辑转向了新方向。
“以前做生意,是品牌给我什么,我就卖什么;现在,是客户想要什么,我得去找什么。”一位代理多个零食品牌的江苏经销商这样总结近几年的转变。他并不是个例。
过去,无论是线下商超还是线上电商,供给侧的优势都是绝对主导的。谁掌握上游资源、谁拿下更优渠道,谁就拥有定价权、推广权和消费者的“选择权”。
这两年,我们调研了大量“逆势增长”的零售样本,其共性在于:深耕特定用户,人群先于产品,以用户为中心匹配货品,从而构建信任关系。
比如线下超市「鲜风生活」,他们不做“全品类、全人群”,而是聚焦某一类人群,例如中产人群,围绕家庭、社交、工作等全场景交付,打造高频互动和专属信任。
这类样本提醒我们:未来的零售的关键,不再是能否“把货铺出去”,而在于是否把货“匹配给对的人”。这也意味着,经销商的角色必须转型——不再只是品牌的“搬运工”,而是要读懂人群、策划货盘、构建信任关系。
零售逻辑变了,经销商的角色也必须变。敏锐的经销商已在升级三种核心能力:更懂人、更懂货、会运营。
而得物平台,恰恰为这种转型提供了绝佳的实践场。他们都在平台做对了什么,能赚得盆满钵满?
得物聚集了全电商平台中最年轻的一批消费人群:中国每两个95后就有一个在用得物,男女比近1:1,作为1-5线城市里极具购买力的优质群体,这批群体从学生走入职场再到家庭,是消费的绝对主力。
他们既有识货能力、也愿意尝鲜、注重体验、有强烈的审美和表达欲——“有趣的事物、有情绪价值的产品”,已经成为他们的核心消费偏好。
广州某酒类经销商深谙年轻人“颜值即正义”、“微醺社交”的偏好,开发出“mini小酒音响礼盒”,成为节日送礼爆款,年销过万单;又打造“24支全球啤酒组合礼盒”,精准匹配露营聚会场景,单月售出2000单,复购超30%。
但光靠这些还不够,懂得物的经销商,会用平台的商机工具、热销榜单等做数据判断,再结合自己的理解去筛选什么样的货品是年轻人喜欢的。
某大牌美妆经销商利用平台“商机清单”工具及平台运营推荐,洞察节日礼赠需求,将热门彩妆单品如YSL小金条、纪梵希红丝绒等做成礼盒,GMV迅速突破400万。
在得物,商品是第一位的。经销商已经不能只做搬运工,而是要化身为“选品官”,针对年轻人高需求的礼赠、生活、IP联名等场景灵活组货。
首先,礼盒产品是得物的“流量密码”。尤其是在情人节、七夕等礼赠节点,销量是平时的好几倍。按摩仪品牌SKG抓住520、母亲节节点,推出仪式感礼盒,60天销售破千万;玛氏德芙情人节心语礼盒狂销21万单。
其次,切中年轻人生活场景,也能让销量翻10倍。比如家清个护品牌蓝月亮,发现得物的年轻用户很多是租房一族,大桶洗衣液对他们没吸引力,小规格、精致包装反而更受欢迎。于是他们专门做了80g旅行装、500g小瓶的产品。上线当月,销售额比前一个月翻了10倍;再比如某奶粉经销商将自家卖的奶粉与星巴克咖啡粉组合成“早八人礼盒”,精准切中“打工人早晨补能”场景,获得高复购。
最后,IP联名款戳中情绪价值,商品更容易爆发。伊利和“黄油小熊”的联名优酸乳,得物订单占了线上全渠道的六成,完全是靠产品和人群匹配的精准度跑出来的。伊利和线条小狗的联名在得物首发,3天即售罄,流量还外溢到社交平台讨论,并带动其他电商平台也同步上货。
我们发现,对于会组货的经销商来说,他们还能从“幕后供货”走向“前台种草”。得物与其他线上平台相比还有一个较大的优势——内容和交易在同一个平台内完成。用户在得物社区看一条笔记种草商品,可以直接点击购买,无需跳转平台。这种链路非常短,转化率极高。
一个卖腕表的经销商,在学生党穿搭话题下发布了测评笔记,一篇就带来了三百多单的转化。上文提到卖mini酒的广州经销商,通过“开箱测评”、主打“微醺聚会”场景做内容种草,同时联动平台打出“得物专供”标签,强化商品稀缺性,商品页转化率提升40%。
这种从种草到成交的链路几乎没有损耗,也让很多商家意识到:在得物,内容不是营销,而是经营的一部分。
许多操盘者反馈,平台在多个细分品类中仍处于“需求热、供给稀”的阶段,尤其是那些符合年轻人偏好、具有礼赠属性或内容传播力的商品,更容易获得天然流量和用户青睐。
某小彩妆、卖穿戴甲的产业带美妆商家表示,自己甚至没来得及组礼盒,也没有定向切入细分赛道,在得物刚一上架就卖“爆”了。还有很多家居品牌和商家反馈:有新品牌14天即拿下百万GMV;有商家平均6秒卖出一只水杯;部分家居商家GMV月度增速超400%。
可见,平台在许多品类上仍有大量增量空间,远未形成饱和竞争。现在,得物在食品饮料酒、个护美妆、家清家居等30+品类的持续投入,不仅给到百亿流量扶持、还拿出10亿费率补贴、5亿营销返现等政策,这正是经销商进入的红利窗口期。
在得物,懂选品、会组盘的经销商,可以在没有太多电商基础的前提下迅速起盘。
区别其他平台,得物主要靠商品力来带动自然曝光。这意味着不需要花大钱抢坑位、刷排名,只要有好的货盘自然能获得流量。对于不太懂流量玩法的经销商而言,这反而发挥了他们最擅长的能力:选货、组盘、做组合。
一方面,根据用户喜好、社区洞察等工具,经销商上货可以“应上尽上”,货盘越宽,平台推荐越多;组合越匹配需求,转化越高。另一方面,IP联名、礼盒、专供品等精准切中人群需求的品,还能避开价格战,帮助经销商提高客单价,增高利润。
某美妆经销商称,在得物没花一分钱做投放,一个月就卖了1100万,且退货率仅2%,远低于行业平均15%。
不止卖货的发挥空间大,在运营成本上,得物也相对更“友好”:据了解,运营得物店铺不需要专职电商团队,一个人也能开店。因此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,2-3人团队就能干出年销百万、甚至千万规模的销量。这种体量往往在其他平台,团队人力成本会翻2-3倍。
某美妆商家称:“平台经营特别简单,无需商家作图等繁琐运营,我每个月至少节约了2个人力,差不多2万元。”
不少经销商也头疼售后问题,而得物退货率不到10%。因为平台早期凭借“先鉴别、后发货”的模式,在用户心中树立了正品心智,用户更愿意相信平台提供品质好货,自然退货率就低。
一位数码经销商说:“以前做批发,货在路上走两个月,现在一周回款,备货都敢翻倍,动销速度快得多。”
原本经销商铺货要通过多个城市、多个代理层级才能触到到消费者,但是有经销商反馈说,通过得物平台,还能突破地域和传统代理层级限制,找到人群增量。
据了解,有经销商在得物卖进口奶粉,原本以为只会在一二线卖得好,没想到触达到下沉市场,这部分增量客户,在传统渠道根本触达不到。
该经销商最开始注意到,是不少城市街头已经能看到大把极光蓝的得物快递箱,从省会到一些地级市、乡镇,1-5 线城市都有渗透。于是他试了一把,发现不少四五线城市的年轻宝妈宝爸也在得物上下单,“我之前根本想不到,这批人之前我在线下几乎触达不到。”
在当前线下渠道承压、商家内卷的背景下,得物提供了一个“低成本、高回报”的新解法。它不靠砸钱获客、不靠强运营推货,而是靠理解用户、设计商品组合、搭配内容来驱动动销。更重要的是,它提供了一个未来可持续的方向:靠人群洞察和商品创新跑出差异化,重新建立经销商的核心价值。
对于真正愿意“向用户靠近”、愿意在理解中找到增长突破口的经销商来说,得物,可能就是个不错的增长新起点。
现在,得物红利持续爆发中,新增32条十亿级细分新赛道,每15分钟诞生百万爆品:酒水保健、母婴用品、零食饮料、服装配饰、数码3C等品类供需两旺,线下门店、经销商、品牌商均可上车。